此次国际油价回落有什么不同

2015-09-29 08:40 来源: 钢联煤化工

2014年7月份以来,国际油价持续回落,2015年8月WTI期货价格最低时曾跌破40美元/桶。从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国际油价波动情况看,1986年、1998年、2008年国际油价也曾在短期内出现过大幅回落。国际油价在短期内出现大幅波动实际上是国际石油市场短期供求失衡的反应,厘清国际油价在不同时期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2014年以来油价持续下跌的原因和把握国际油价后期走势。

1986年国际油价大幅回落的主因是欧佩克政策调整造成供给在短期内大量增加

20世纪70年代末由伊朗革命和伊朗伊拉克战争引发的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为维持高油价,欧佩克开始实行限产保价政策。欧佩克实行限产保价政策的结果是欧佩克的石油产量持续下降,1985年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已由1979年的3001万桶/日大幅度下降到的1587万桶/日,1985年欧佩克日产量只相当于1979年的52.9%。由于产量大幅下降造成欧佩克石油收入大幅下降,1985年12月欧佩克决定放弃限产保价政策,改为实行市场份额优先策略。从1986年起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和所占份额开始持续回升,其中1986年欧佩克的石油产量达到1851.7万桶/日,比其1985年的产量增加了16.7%,欧佩克1986年新增产量占当年全球新增产量的88.9%。欧佩克在短期内大幅增加供应量造成国际油价大幅回落,全球现货原油月均价由1985年12月的26.75元/桶快速回落到1986年7月的9.88元/桶。虽然欧佩克较大幅度增加了石油产量,但国际油价回落幅度过大显然也不符合欧佩克的利益,因此除1986年欧佩克产量增加较大外,此后欧佩克总体实行稳步提升产量和市场份额的方式。到1996年,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已经从1985年的1587万桶/日上升到2803万桶/日,欧佩克产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份额也从1985年27.6%的低点回升到1996年的40.1%。1996年以后,欧佩克的石油产量继续稳步上升,但其产量占全球石油产量的份额一直保持在40%左右。

1998年和2008年国际油价大幅下降的主因是短期需求冲击

1996年后,虽然欧佩克继续提升其产量,但由于欧佩克的产量已逐渐接近其1979年处于产量高峰时的产量,欧佩克进一步大幅增加石油产量的能力和愿望已不大,全球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已趋于好转,1996年国际油价涨幅也有所加大。在1998年国际油价大幅回落之前,欧佩克在全球石油产量中的份额基本保持在40%左右,全球并未出现显著的新增供给量。显然,国际油价在1998年开始大幅回落的主因并不在供给方面。从需求方面看,受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贸易有所下降,加之受金融市场恐慌影响,1998年国际油价出现了大幅下降,国际市场原油现货月均价由1997年10月的20.12美元/桶大幅回落到1998年12月的10.41美元/桶,并在1999年一季度一直保持低位。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1998年国际油价再次出现了大幅回落,但国际石油市场的供给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欧佩克自1986年以来持续稳步增加其石油产量,到1998年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已经达到3074.8万桶/日,已经超过1979年欧佩克处于产量峰值时的产量,而1986年后国际油价的大幅回落也极大抑制了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的增加。因此,到1998年前后国际石油市场已不存在需要进一步消化的过剩“产能”。因此,1999年二季度后,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石油需求较快增长,全球石油市场出现了供求紧平衡的局面,这也是2000年之后国际油价总体呈持续上升态势的根源所在。

2008年7月,国际油价最高时曾达到147美元/桶。在国际油价大幅回落之前,全球石油供求总体呈紧平衡状态。欧佩克基本是满负荷生产,产量维持在3500万桶/日以上。虽然欧佩克并未限制产量,但由于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增长缓慢,欧佩克的石油产量和其产量在全球石油产量中的占比从2003年到2008年呈小幅提高趋势,这与1986年之前欧佩克为维持高油价而限制产量的做法截然不同。显然,2008年下半年国际油价的快速回落并不是短期内供给增加造成的。从需求方面看,在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贸易快速萎缩。从全球商品进口额变化情况看,从2008年10月开始,美国和欧盟进口额增速开始快速回落,到2008年12月美国和欧盟进口额增速同比都下降了10%以上。2009年上半年美国和欧盟进口额同比下降了30%左右。由于短期需求冲击,加之国际金融市场的恐慌,国际油价大幅回落,2008年12月国际原油现货价格月均价由8月的132.55美元/桶快速回落到41.53美元/桶,在2009年一季度也保持在低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相继出台了救市或经济刺激计划,加之全球石油市场尚未出现较大的供给增量,国际油价从2009年二季度开始逐步回升,到2011年国际油价再次回升到100美元/桶以上。

2014年下半年以来造成国际油价回落的主因同1986年、1998年和2008年的油价回落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2014年以来国际油价的回落,从供给方面看,同北美,特别是美国近年来石油产量的大幅增加直接相关。2009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的石油产量开始增加,2012年以来,美国石油产量增幅加大。根据BP能源统计,2014年美国的石油产量较2013年增加了15.9%,是全球主要产油国中产量增幅最大的。2014年美国新增石油产量占2014年全球石油产量增量的比重高达75.3%。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统计,2015年3月份美国石油的产量达到2.96亿桶,已接近1970年美国达到石油产量峰值时的月均产量水平。随着美国石油产量的快速增长,2010年下半年以来代表北美油价基准的WTI期货结算价开始持续低于代表欧洲油价基准的布伦特期货结算价。从需求方面看,2014年下半年,美国、欧盟、日本、中国等全球主要经济体商品进口额增速总体呈回落态势,其中欧盟、日本和中国的进口持续下降,2015年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进口都是负增长,其中欧盟、日本和中国的进口降幅在10%以上,这表明全球商品贸易总体处于收缩状况。全球商品贸易的萎缩必然会降低对石油的需求。受美国原油供给增加和全球需求减缓的共同影响,国际原油现货价格月均价由2014年6月的108.37美元/桶快速回落到2015年8月的45.72美元/桶。显然,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的持续回落既有供给增加方面的原因,也有需求回落方面的原因,这与1986年、1998年和2008年主要是由供给或需求单一方面造成国际油价大幅回落的情况存在差异。还要注意到,从全球石油市场供求环境看,美国虽然近年来石油产量增长较快,但其成本相对较高,这与1986年欧佩克存在低成本且亟待进入国际石油市场的大规模产能也有显著差异。即,如果单纯观察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格局,在国际油价大幅回落后,目前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环境并没有那么悲观。但如果从全球能源市场的角度来看待石油市场,石油来自其他能源产品的竞争压力仍然很大,如煤炭行业的过剩产能仍然很大、价格持续下行,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快速发展、成本在不断降低。

从较长时期观察,国际油价呈现较为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特征。虽然随着石油期货市场影响力的不断增强,金融等因素对国际油价短期波动的影响在加大,但国际油价中长期波动的方向仍主要取决于供求形势的变化。国际油价的波动一方面是供求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在不断调整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当油价持续上涨时,对石油行业的投资会增加,这会增大后期的供给能力;而油价的持续上涨会同时增加对石油替代品的需求,这又会减少后期对石油产品的需求。当油价快速回落时,石油公司的投资能力会下降,这会减少后期的石油供给,油价的回落也会提升石油对其他能源产品的竞争力,这又会增加对石油产品的需求。显然,对石油等具有典型周期性特征的行业或产品来说,宜深刻认识价格周期波动的特征和规律,并根据行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提早做好相应的预案和准备。


相关文章

推荐信息

热点推荐
我的有色网2013新版闪亮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