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一直欺骗你的能源常识,你为何至今

2015-07-29 09:13 来源: 钢联煤化工

身在某个行业,往往要为这个行业做代言,或所谓屁股决定脑袋,依赖于行业生存,总不能自毁饭碗。正因为此,很多行业都存在一些常识性错误,或因为思维惯性,或因为不敢正视,造成很多简单到用脚后跟思考都知道是错误的逻辑,被误认为真理。不信你看看能源行业的这几个:

1、马六甲困局

一提到石油通道,想必很多人都会自然会想到马六甲海峡,这个从小学教科书就被做了多种解读的海上通道,常常被认为是西方国家遏制中国的咽喉,这个咽喉随着中国石油进口量的增加,被神话成为中国石油安全的最大障碍。因此也就出现了所谓的“马六甲困局”——即如果马六甲海峡在极端条件下被封锁,中国80%以上的石油进口将无法到达自己的海上码头,继而燃料断供,可能不战而败。

于是便出现各种替代方案,其中中缅油气管道是为最典型,其理由是,若马六甲因战乱被人扼制,我们可以通过陆上的管道进行替代。事实上,所谓的“马六甲困局”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若马六甲因极端情况被封锁,类似中缅管道的替代方案同样无效。我们可以反过来想一下,极端情况下,对方是封锁马六甲海峡容易,还是炸掉一个石油管线更容易?

其实,忽悠替代方案者,都有自己的切身利益,只是用了阴谋论的手段去游说而已。在这个话题上,但愿你一直清醒,没有被骗。

2、石油峰值论

这个话题也是老生常谈了。所谓的峰值论,就是说石油开采到了一定量之后,就会呈递减状态,最后石油越来越少,甚至被耗尽。这一理论看似符合自然规律,道理上无懈可击,但其背后隐藏的却是骗人的逻辑。

石油峰值论被炒作至今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对于峰值的时间,有说1980年的,有说2020年的,还有人说已经过了峰值,但每次被炒作,国际石油价格似乎都跟着上涨,石油生产商也乐见这一理论的持续发酵,进而形成一种石油稀缺的印象,涨价自然也成了必然。

事实上,作为自然资源,每一个不可再生的资源都有峰值,煤炭、金属、矿产哪一个是开采不尽的?都有所谓的峰值,那么,近些年来,为何偏偏石油峰值会被大肆炒作?其背后的道理你一定懂的:要么是研究者(或炒作者)拿了石油商的好处,要么是石油商赞助了研究者(两种说法好像一个意思耶),你们说还有其他的可能吗?

随着技术的进步,深海石油、非常规石油不断被采出,这种趋势显示,地球上大量的石油资源还未被发现,目前发现的也许只是少量的一部分,但人类对石油的需求并非没有天花板,随着大量的石油被采出,以及替代能源的增加,石油过剩也许指日可待。如果石油过剩了,石油峰值论还有存在的意义吗?

3、所谓的零排放

由于近两年污染的加剧,各种零排放的理论开始甚嚣尘上,从空气到水,企业都在标榜自己的零排放。但最近“外三”的标杆开始受到了公开质疑,正反双方剑拔弩张。事实上,零排放的外衣早就应该被人当众扯掉了。

工业生产需要消耗能源,消耗水资源,这是尽人皆知的,这也直接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企业通过一定的环保设施,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对大气、水或土壤造成的污染。但是近期出现的零排放问题,确实有炒作的嫌疑,因为理论上讲,如果不计成本,所谓的污染物排放基本上都能处理干净。注意,关键是成本!有企业处理过的水可以饮用,并当场让来此参观的领导品尝,因此从技术角度来说,零排放或者近零排放是可以实现的,但背后要付出多少代价只有企业自己清楚。试想,如果将一吨废水处理成可饮用水的费用是5块钱,相信很多有良心的企业都会这么做,但如果价格是5万块的话,还有谁愿意自己掏腰包来处理?但是你并不能否认,理论上是可以处理干净的。

因此,现阶段,与其就零排放争来争去,不如加紧技术研发,把成本降下来。而不是只有领导来了,才搞点洁净水给领导尝尝,谁知道你那一杯水花了多少钱呢?

4、电动汽车无污染

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这两年开始火了,它代表了交通领域的未来方向,本人也是电动汽车的坚定支持者,但是电动汽车并非完美无缺,它也是污染的制造者之一。

电动汽车最核心的部件是电池,而所有电池都是化学品,在原料提取和加工,电池生产,废电池处理当中,都可能产生污染,如果是制度不严、管理不善、技术落后,还可能造成大面积污染。而我们的制度、管理方面的缺陷,你们都懂的……因此电动汽车产业链上的污染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说,“的确是不能够说电池已经没有污染,也不是说哪一个电池有,我们国家整个电池后处理问题都是应该重视,关键我们要有一个改变。”

5、煤炭清洁化可减少碳排放

大气污染加剧,煤炭难辞其咎,国家正在大力推广煤炭的清洁化利用,这也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因为煤炭中的硫、氮氧化物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煤炭经过环保处理,可将其中绝大多数有害物质清除掉,在治理大气污染过程中,必须对煤炭进行清洁化处理。

但因此认为煤炭清洁化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却是个常识性错误。因为煤炭只要利用(包括燃烧、煤化工等形式),就会产生二氧化碳,而且利用一吨煤炭产生约两吨二氧化碳,目前我国每年的碳排放已经高达100亿吨,在国际减排谈判中承受巨大压力。

事实上,各国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处理二氧化碳,无非CCS(碳捕集与封存)、工业利用等,但前者还处于试验阶段,目前因安全、成本因素,尚无法商业化推广,后者消耗量有限,主要用于油井驱油,或当作啤酒、可乐等碳酸饮料的原料,但这些二氧化碳其实并未被消耗掉,最终随着原油的产出,或者饮用者的一个“嗝”又回到了空气中。

煤炭中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不可混为一谈,清洁化利用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但减少碳排放的最主要途径是尽量少地使用煤炭。

啰嗦这么多,其实就是想把最简单的道理说明白,防止在最基本的认识问题上犯错误。大道至简,但最简单的逻辑往往被思维的惯性所左右,尤其是媒体从业者,经常受到一些“专家”的忽悠,报道中引用转述之后,又将不正确的观点传达给公众。此文只是点出了能源领域的部分常识性错误,敬请读者继续补充。


相关文章

推荐信息

热点推荐
我的有色网2013新版闪亮登场!